本篇文章1504字,读完约4分钟

经记者黄志伟从北京出发

7月29日,中新药业( 600329,sh )公告称,企业持有的天津百特医疗用品有限企业(以下简称天津百特)股权转让30%。 腹膜透析液项目备受市场关注,但合资企业持续亏损、预期收益过低是中新药业放弃的重要原因。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中新药业和百特分手的主要原因是中新药业没有统治天津百特。 但是,这个说法没有得到中新药业的反应。

昨天( 7月30日)北大纵横医药合作伙伴史立臣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在合资药企中,中方多数没有话语权,包括决策、人员任命权、财务等重要环节。 如果合资企业发生亏损,或者外资有别的想法,中便利不容易控制局面。

天津百特连续两年亏损

中新药业公告称,天津百特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累计亏损达5000万元。 预计每年亏损1900万元,资金周转困难。 关于其主要输液品种,由于国家对外资企业的高质量优价政策逐渐取消,大输液价格将进一步降低。 天津百特的产品基本上只能维持原有的市场。 另外,外方股东拟追加天津百特巨额投资,支持新建腹膜透析液生产线项目,这与中新药业的快速发展方向不一致,预计新投资额将达到6亿~6.5亿元,企业需按持股30%投资约2亿元。 新项目投产后,只能委托加工广州百特,利润率过低,投资收益率达到15.9年。

“中新药业弃天津百特:中方缺失合资药企话语权”

史立臣表示,天津百特主营静脉输液产品,成立之初是想利用百特技术生产的高端产品,但中国市场对高端输液产品不太诉求,另外,这些产品科伦、双鹤药业等国内公司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价格相对

中新药业和百特分手的主要原因是中新药业对天津百特缺乏控制权的说法,中新药业没有对应。 那个企业证券部的人对《每日经济信息》的记者说,一切都是基于公告。

合资企业现在即使增收也不盈利

20世纪80年代,比利时的杨森企业、大冢制药、施贵宝等相继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 这些企业销售额的迅速增长,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医药行业第二次合资热潮。 葛兰素史克、罗氏、强生制药、百特为其代表。 中国医药市场的先行者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据社科院此前的调查,合资药企在医院的销售额占前十位。

史立臣表示,在合资药企中,中方话语权不足是普遍问题。 在创立合资企业之初,对于决定权和运营权如何分割、未来利润如何分配、人员如何任命等没有约定,一旦出现问题,中方往往无法了解合资企业的实际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合资药企近年来出现了增收不增收的局面。 上海医药旗下的两家合资企业分别是1994年由罗氏及其子公司上海三维制药有限企业成立的上海罗氏制药,以及1982年由百时米施贵宝企业和中国医药外贸总公司以及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联合投资成立的中美上海施贵宝。 企业年报显示,年,上海罗氏制药营收39.3亿元,净利润4.01亿元。 年,营收83.3亿元,销售额翻番,但净利润仅为4.72亿元。 上海施贵宝的营收近年来也有所下跌,但净利润下滑更为严重,年营收22亿元,净利润2.99亿元。 近年来,销售额尚不明确,但相对于年数据有增收不增益的倾向。

“中新药业弃天津百特:中方缺失合资药企话语权”

上海医药官员此前表示,企业没有介入合资企业的经营,投资收益由其会计报告决定,在收益和利润方面企业无法追问。

上海医药副总裁葛剑秋元表示:“利润下降是必然的。 因为以前罗氏进军中国,很多关系和资源依赖中国,但是现在中药对合资企业的贡献很少了。” 近年来,跨国医药企业对中国医药市场的重视日益高涨,扩大市场、引进新药的价格非常高,到底多少费用要分配给合资企业是个糊涂虫。

史臣说,合资企业都是股份制公司,对中方最重要的是坐下来和外资企业谈判,即使不插手运营,中方也要在财务、决策、人事等环节明确自己的权益,不能被动接受结果。

标题:“中新药业弃天津百特:中方缺失合资药企话语权”

地址:http://www.sunmeltd.com/sdcjks/10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