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05字,读完约8分钟

经记者贺华玲从成都寄出

虽然地处风力资源不发达的内陆四川省,但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业公司阜特科技在短短几年内就突破了海外风力发电巨头的垄断,成为了领域的领头羊。 这个“黑马”从一家咖啡店临时改造的300平方米厂房起步,目前自主开发生产的主系统就像风力发电机组的“脑力”,为企业带来了上亿元年的收入。 这是怎么做到的?

“阜特科技3年1个亿 一家创业“黑马”公司的崛起历程”

位于成都高新西区模具工业园区,成都阜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正在抓紧调试设备。

“风力发电机组的主控系统就像鼓风机的‘大脑’。 ”。 阜特技术总监苗强表示,阜特企业在系统中实现电网与网的友好兼容,迈出了国际领先的一步。 目前,阜特科技以成都为“心脏”,打破国际厂商垄断,将国内自主开发的产品装载在国内40多个风电场的2000多台台风机上,成为目前国内最早实现大规模商用的独立运营商。

“阜特科技3年1个亿 一家创业“黑马”公司的崛起历程”

第一步:吉林风场第一战取得胜利,紧随市场进军风电主

阜特科技现场保管的“黑匣子”见证了这家企业创业开始的艰难岁月。

2005年,中国首次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专门法律《可再生能源法》。 阜特科技总经理张宇行和创业伙伴苗强敏锐地察觉到新能源行业潜在的快速发展机会,将目光投向了风力发电系统的研发制造。 2007年12月,总经理张宇行和苗强带领7人团队,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推出了自主开发的第一台风力发电机组主系统。

当时,国内风力发电市场大多使用欧洲技术设备,但随着近年来风力发电诉求的激增,欧洲风力发电设备在规模、技术、维护服务方面难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一些机械厂纷纷寻找国内主控系统的供应商, 阜特开发的产品引起了某整机厂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企业的关注。 对方是国内风机领域的巨头,经过反复接触,东方汽轮机企业等待阜特的产品开发,可以拿到吉林大安风场进行实验试车。

“阜特科技3年1个亿 一家创业“黑马”公司的崛起历程”

阜特队小心翼翼地拿着他们的第一批产品,前往东北。 在零下20多度的环境中,冷风从耳边呼啸,3名技术人员爬上了高达70米以上的塔,安装了设备。 到达塔顶后,手冰凉,没有知觉。 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拍了第三张纪念照后,温度太低电池没电了……“黑匣子”最终顺利运行。 经过风场近一周的运行测试,“黑匣子”得到了风场业主的首肯。

“阜特科技3年1个亿 一家创业“黑马”公司的崛起历程”

“有些人很兴奋,不辛苦。 ’一边回忆着那时的事情,苗强兴奋地说,之后来到许多家的风场,爬过无数风塔,安装过设备,但那年的“第一次”成为阜特队永恒的记忆。 此时阜特企业还没有正式成立。

顾客已经有意向阜特别递交订单,但是这个创业团队甚至还没有在现场着陆。 知道阜特的困境后,当时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中心主任林涛马上决定“租”创业园内的咖啡馆,同时组织工作人员连夜加班,帮助阜特装修成300平方米的厂房。

2008年1月31日,谐音“前锋”“前瞻性”的成都阜特科技有限企业在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注册成立。 办完手续后,张宇行马上赶到客户那里,签订了第一份订单。 当时,国内风力发电市场刚刚“火了”,预计企业当年将实现100套设备的销售。 但是,当天晚些时候,苗强接到张宇行的电话,第一次下单就在200套设备上签名,共计约4000万元。

“阜特科技3年1个亿 一家创业“黑马”公司的崛起历程”

第二步:前往甘肃,联网,成功实现大规模商用

第一批设备调试成功,第一批订单到手,只是第一步。 阜特队很清楚,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接受下一个更大的考验——并网成功、大规模商用。

艰苦创业奋斗的经验,锻炼了能打硬仗的队伍。 2008年5月11日,阜特团队通宵加班,进行设备出厂前的调整; 第二天,发货给四川德阳的客户。 归途中,张宇行感到轮胎剧烈振动,下了车知道了地震。 工厂里的许多板岩摇下来。 危机过后,顾客组织阜特企业人员到德阳加班生产。 顾客的敬业、信任,极大地感动了他们,在现场的柜子里放了三个矿泉水瓶,作为简易地震警报设施开工。 在成都、阜特的工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迅速组织人员帮助公司清理场地。 在余震持续的严峻条件下,各方共同克服困难,多次努力生产。

“阜特科技3年1个亿 一家创业“黑马”公司的崛起历程”

2008年10月18日,甘肃柴塘风场,阜特科技首批33台1.5兆瓦级风机主控系统顺利运行,完成了风机与电网的并网。 作为当地第一个风力发电项目,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媒体“长枪短炮”已经站起来了,等待风机“旋转”。 阜特队最终通过7个小时的连续奋战进行了调整,提前完成了需要两天的工作,最终“第一战胜利”,得到了顾客的深深信任。 之后,阜特科技着手进行了2.0兆瓦级、3.0兆瓦级的风机主系统项目。

“阜特科技3年1个亿 一家创业“黑马”公司的崛起历程”

从2008年开始自主开发生成的“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主系统”,成为国内首个本土生成量产的创新项目,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的空白,打破了国外风力发电巨头对中国的技术垄断。

“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主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由于技术、价格的特点,为用户每年节约30%的直接价格和80%的间接价格,为产值达到千台的主机厂节约1亿元。 年,该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获得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三步:回到成都练习内功完全研发体系提高竞争力

大规模商用化的实现标志着这家创业企业正在向着公司化经营的时代前进。 但这给阜特科技提出了新的挑战。 创业初期,可以通过团队的努力开发一两种产品抢占先机,涉足市场,但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这种“嵌入式”的生产模式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国外对手在降低价格的同时,在技术上占有一定的特点; 另一方面,海外同行也开始发售同类产品,“你在追我”。

“阜特科技3年1个亿 一家创业“黑马”公司的崛起历程”

“不创新就没有出路! ”阜特团队冷静地意识到,在处理完“温饱问题”后,必须不断将利润投入新产品开发,先于对方推出更好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年,阜特科技继续在全国各地扩大市场,悄然将事业重心移回总部成都,大力锻炼“内功”。

当时,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了提高区内软件公司的创新能力,从2009年开始扶持一些公司进行美国的cmmi (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认证,以提高软件公司的开发流程化和质量管理标准。 阜特科技成为最早得到支持的公司之一。

随后,阜特科技企业投入大量精力改造完整的研发体系,开发专业的管理流程,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工具,最终通过cmmi三级认证。

“研发体系建立得好,相当于带来了新的竞争力。 ’张宇行就是这样解读阜特科技的创新理念的。 通过大量投资创新,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获得了高利润率、较大的市场份额。 更多的钱投入到创新中,产生了新的增长点,形成了良性循环。

据悉,阜特科技每年从销售收入中花掉10%以上的费用用于研发,并逐渐扩大研发队伍的规模。 企业还将成立技术专家委员会,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长期合作,借用“产学研”的形式,结合高校研发特点和公司市场运营管理特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得益于研发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目前阜特科技每年都会推出一两款重要的新产品,使这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年,企业成立仅3年后,阜特科技的年收入就突破了1亿元。

记者的手记

市场、队伍、创新:阜特科技的“三驾马车”

回顾创业之路,张宇行和苗强感触颇深,他们将阜特科技的经验总结为三条。

一是充分利用市场、政策新闻。 2005年,中国首次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专门法律《可再生能源法》。 阜特团队敏锐地察觉到新能源行业潜在的快速发展机会,将目光投向了风力发电系统的研发制造。 为了避免成都地处内陆,成为风力发电资源不发达的劣势,他们选择了风力发电主机控制系统作为主攻行业。 “对于位于内陆的企业家来说,及时积极了解国内外最新领域的市场动向尤为重要”。

“阜特科技3年1个亿 一家创业“黑马”公司的崛起历程”

二是在战斗中建立坚实的创业团队。 无论是在东北的酷寒中,还是西北的风沙中,还是在总公司大刀阔斧的流程改造中,阜特团队都保持着创业的热情和战斗力。

三是不断全面开发创新体系。 比较公司自身优势,使生存压力和创新压力达到良好的平衡。 张宇行坦陈,所谓创业心得,都是一步步走完之后,从实践中得来的,前面的路还很长。

标题:“阜特科技3年1个亿 一家创业“黑马”公司的崛起历程”

地址:http://www.sunmeltd.com/sdcjks/13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