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22字,读完约5分钟

经过记者李娜

日前,财通基金旗下的一位专家预计以1比多的速度实现每日7000万元、3日亿元的迅猛销售势头,提前结束募集。

相比之下,根据最近天弘基金公布的余额宝三季度运行情况,今年三季度,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盟的情况下,余额宝一季度规模首次呈现缓慢下跌,其背后是高净值客户降低资产配置比例。

为此,一位业内人士指出,7月中旬以后,a股传播赚钱效应,基金企业将余额宝资金分流到净利润较高的集团非公募专家业务。

权益类专家的热情高涨

以军需产业为首的主题类基金,每年呈现单边上升的格局,一些权益类基金尤为引人注目。 据《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介绍,一些基金企业成绩优异的非公募业务,特别是权益类专家的销售也再次开始进入高净值客户的视野。

财通基金富春100号权益类一对多专家表示,10月21日募集首日规模突破7000万元,3天内超过亿元。 为了控制规模,这个产品将提前终止募集。 该专家产品的销售渠道为财通证券和财通基金的直销系统,没有选择银行渠道。

“虽然这个量不是很大,但实际上一个专家产品的规模并不大。 通常在2亿元以内,平均也就1亿元左右。 现在,权益类产品很热门,我们也在做少量的权益类专家产品。 ”上海前基金企业专家业务负责人对此表示,专家业务目前的模式,已经由原有的现有产品向后销售,先诉求后销售,但权益类产品易于操作,基金企业都很熟练。

“3天销售破亿元 专户一对多首发不输公募”

另外,一家上海基金企业的销售人员向记者表示,企业推出的一对多产品,由于准备充分,只需3天就完成募集,企业控制着产品的规模。

数据显示,上海某基金企业旗下的一些权益类专家产品在年内收益一度超过40%,备受顾客好评。 另外,南方某基金企业也将目光锁定在权益类专家的一对多上,由于过去业绩稳定,旗下的2个相应专家产品近期将进入招聘期。

专家或余额宝资金分流/

10月24日,天弘基金公布了余额宝第三季度报告。 的余额宝客户仍在大幅增加,但余额宝三季度规模为5349亿元,比今年二季度末规模5741.6亿元减少近400亿元。 这是余额宝成立以来,本季度规模首次下跌。

对此,投资者王先生告诉《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虽然支付功能强大,但余额宝收益从年初开始持续下降,产品吸引力也开始下降。 正好股市又涨了,第三季度自己回购了一部分资金,和朋友合作购买了基金企业发行的专家产品。

那么,净利润高的顾客会转向购买基金企业的专家产品吗?

“不排除这种可能性,高净值人士往往更敏感,对市场的关注度更高,而且今年一些基金企业的专家业务做得很好。 事实上,权益类专家产品在今年前6个月也没有什么好转。 当然,大资本管理时代从余额宝流出的资金也有很多选择,即使进入基金企业的专家,也不一定需要转型为资本类专家产品,债券和量化套利等收益稳定的专家产品也很有吸引力。 ”。 上述基金企业的销售者说。

“3天销售破亿元 专户一对多首发不输公募”

一家大型基金企业的营销人员也表示有这种可能性,a股一赚钱,其权益类专家一对多的销售就很好。

“预计撤出余额宝的资金将偏向权益类市场。 日前,一家证券公司表示,资金量在1000万元以上的超大开户数量迅速增加,100万~1000万元的新增开户数量基本稳定,10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开户数量有所波动。 ”。 前述上海基金企业的销售者说。

前面提到的公募业务负责人说:“今年央行投入流动性,固收产品的收益率在下降。 如果一个固定收入专家不去杠杆化,今年能有10%的收益率就好了,但是这个资产没有吸引力。 ”

三季度市场风险结构重新配置,从开户数量来看,高净值客户回归资本投资的热情有所增加。 此外,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基金企业非公募工作比重在三季度前两个月,从6月底的1.5万亿元左右激增至1.8万亿元。

银行、证券公司的销售渠道不积极/

事实上,多家基金企业表示,专家销售并未如火如荼,银行、证券公司等渠道的积极性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高,最大也不如以前完全拒绝客户。

前面提到的非公开招聘业务负责人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说,其实银行现阶段也有专家申诉,希望留住顾客。 现在银行喜欢两种专家产品。 一个是销售费用高的产品。 银行根据专家的销售金额,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收取销售服务费。 这个比例不一定,一直在变化,权益类产品的比例最高,一般为1%。 具体流程为:银行总行或分行对专家产品进行风险管理,理财经理销售产品,基金企业按约定比例直接将费用转入银行账户。

“3天销售破亿元 专户一对多首发不输公募”

二是行业内称为保本保益的产品。 虽然该产品收益率不高,但市场诉求一直摆在那里,产品风险小,银行等理财经理也乐于销售。

“据我所知,银行和证券公司确实也在严格筛选基金企业的专家产品,注重历史业绩和业绩是否稳定。 向营业部销售过专家产品的,对顾客的控制力还很强; 过去的销量少的话,对顾客的控制力就会变弱。 ”。前面提到的大基金企业营销人员说。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经理向记者坦白说,由于没有公开专家的新闻,所以自己对基金企业的专家不太了解,自己首先是向钻石级的顾客推荐。

从《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对基金企业来说,自身愿意开拓专家一对一业务。 许多基金企业的专家都是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业务,规模相差数倍。 一些基金企业的专家业务规模并不小,但专家没有一对多的产品。

标题:“3天销售破亿元 专户一对多首发不输公募”

地址:http://www.sunmeltd.com/sdcjks/548.html